□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
“布衣参事”面试环节已于前日结束,参加面试的9位市民中,有6人脱颖而出,3名参事人选将在他们中间产生。
除了聘期年限有所不同,“布衣参事”将与其他途径选任的政府参事在职责、待遇上并无二致。也就是说,“布衣参事”的参事权是实实在在的。
从普通市民当中公开选拔政府参事,武汉在全国首开先河。它打破了政府参事专家化、干部化的思维模式,将日益固化为高层次、高端建言的参事行为扩大至更广泛的人群,使得来自社会普通阶层乃至底层的想法、感受有可能进入到政府决策过程。
从《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工作办法》遴选参事的有关规定来看,代表性、影响力、专业能力、一定职级等条件要求,并没有作为本次公开选拔的硬性要求。某种程度上,这是一次破格遴选。而破格的意义在于,参事可以从更广义的角度层面来理解。
不同于一般性的政府参事,“布衣参事”的特点和可贵之处在于“布衣”,而非“参事”。具有学识的表达,乃至前沿理论的陈述,这些政府参事曾经或正在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,但它们往往局限于自身领域的精专,有着更强的精英性特点。而“布衣参事”代表着另一个形式的见多识广,他们无疑拥有更多的民间经验,带来更多的着眼点不同的想法。可以肯定的是,这群来自民间、热爱武汉、对促进社会进步充满热情的市民,无论在参事人员结构完善上,还是在建言内容的丰富性上,都会发挥极为积极的作用。
与选拔“布衣参事”对应的,其实是中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的社会普通阶层诉求表达不充分、交流管道不通畅的现状。不可否认,就现有机制而言,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、一级政府履行职能、各级政府或机构的一般性调研等不同形式的制度手段,都可以起到听取民意的作用。然而,客观地说,政府对民众的真实状况的了解仍然是不够的,有时候二者对许多事情的理解甚至相去甚远。
官员选任方式所致的对上负责,以及诸如人大代表官员比例居高不下等,这些难于一时扭转的现实情况,也是造成上下层分离的重要原因。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分离,既显现于行政决策与执行不力的反差,还表现于社会高层、精英群体与社会普通阶层群体的互不理解。“布衣参事”正是意在对后者的弥合。
如今,“布衣参事”遴选进入到最后环节,是将吸纳民意的想法充分付诸实践,也表明了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更多吸纳民意的态势,这种自我突破、首创性的尝试以武汉为开端,并可能会作为“武汉模式”在更多地方推广。
实际上,拓宽参事选任是众多吸纳民意的探索之一,以参政咨询为首要职责的参事建言之外,更多更为有效的、更具有决策影响力的方式仍有待实践。值得指出的是,政治过程吸纳更多民众意见,转向政治决策更多建立在民众同意基础之上,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指向。
“布衣参事”是政府倾听民意的一个强烈信号,但它不能代表政府回应民意的全部。一个开放各种表达形式的平台正在展开,更多的前所未有的突破还会继续。
|
|